【四川成都七日遊】6/18第二天:文殊院→成都錦投·古跡飯店→春熙路→附近逛街

前一天到三點才睡覺,早上起得晚些。九點左右才到二樓享用很有地方特色的自助式早餐,以麵食為主,也有西式的麵包及生菜等。吃過早餐後,步行大約 1.5 公里到文殊院,這是入口的牌坊:

因為是假日的關係人很多,我們也跟著排隊進入廟中參觀古蹟。參觀是免費的,還贈香讓遊客參拜。

文殊院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,初名信相寺,相傳是當時隋文帝之子蜀王楊秀之寵妃為當時的比丘尼信相所建。唐末五代時改名為妙圓塔院。宋代改回信相寺。明末毀於兵火,建築俱焚毀,唯留下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2株千年古杉。

清康熙二十年(1681年),慈篤禪師來到殘垣中結廬坐禪,周邊村民見慈篤禪師入定處夜裡放大光明,皆驚異,謂其為文殊菩薩化身。從此慈篤禪師四處遊方,聲名遠揚;康熙帝仰慕其名,曾三次召他入京面聖,都被婉言拒絕。康熙三十六年(1697年),官民在信相寺舊址籌建寺院,稱為文殊院。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,康熙帝御賜「空林」匾額一塊,因此文殊院又名空林堂。嘉慶、道光年間,方丈本圓法師主持擴建了文殊院。[維基百科]

今天是星期天,人潮眾多,香爐前聚集許多香客虔誠膜拜,很難擠到香爐旁插香。

從側門出去可以到碑林參觀:

往裡走有一座供燈臺:

在旁邊還有一「空林書畫院」。

旁邊是茶室,很多人悠閒在這裡喝茶,只是今天人太多了。

在文殊院旁的商店街,也很有古代風情跟特色:

參觀完文殊院後,步行回到飯店時,看到有賣這種糖油果子,跟芝麻球很類似,吃起來結實些,也比較甜。早上在飯店的早餐吃過了,就沒有買來吃。

回到飯店,整理一下行李,就直接搭出租車到錦投古蹟飯店。

剛辦好入住,Maggie 的前同事開車來飯店接我們到太古里的一家烤匠餐廳吃飯,這家的烤魚是他們的賣點,價格也不貴:

點了炸肉、鐵板烤豆腐等幾個菜,很有特色也很好吃。

還有這個花椒冰淇淋也很好吃:

吃飽飯後,在太古里逛街,這裡有各國精品開設的店,都很具有特色:




步行到附近的大慈寺,在寺前留下合影:

大慈寺也叫古大聖慈寺,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東風路一段,建於公元 3 世紀至 4 世紀之間,被譽為「震旦第一叢林」。唐玄宗曾賜額“敕建大聖慈寺”,歷經興廢,多次毀於兵火,現存諸殿為清順治至同治年間陸續重建。[百度百科]

寺內一個可愛 Q 版的坐禪小和尚:

觀音殿前點香燭的地方:

在文殊院跟大慈寺都看到掛著一條魚身龍頭的木雕在側堂,各位知道這是什麼用途嗎?(答案在下方)

回到臺灣查了相關的典故才知道,這個魚跟雲板是一起的,當時在大慈寺只拍了龍首魚身的木魚,沒拍到雲板。在文殊院的側堂,有拍到雲板,沒拍到木魚,這是文殊院的雲板:

答案揭曉
那是吃飯的號令,吃飯之前,要先敲掛在寺廟走廊上的大木魚(梆)和葫蘆型鐵板(雲板),之所以做成魚形,是為了提醒僧人,吃飯也不要忘了修行。有一白衣問天竺長者云:僧舍皆懸木魚,何也?答曰:用以警眾。白衣日:必刻魚何因?長老不能答。以問卞師,師日:魚晝夜未嘗合目,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,以至於道。梆是吃飯號令,又叫長魚。因為魚晝夜均不閉眼,隱喻佛門信徒修行也應精進不殆,吃飯中間也不應忘記。佛祖以魚提醒弟子,修行要像魚精進。信徒念經、念佛號,要敲木魚,意思也是用魚來提醒自己要修行精進,不要懈怠了。[知乎]

龍頭魚身者乃「摩羯」為佛教中的一種神魚,龍首魚身,其地位類似中國的河神。神魚旁邊是雲板,雲版是禪林中為眾僧報粥飯時間所擊打之器具。以其鑄為雲形,或於平版上鏤刻雲形花紋,故稱為雲版,又稱作雲板或大版。[王哥之旅]

離開太慈寺,繼續逛太古里,在 IFS 國際金融中心這棟建築樓上,有一個正在爬牆的巨型熊貓藝術裝置身高 1.5 米、重 13 噸,由國際藝術家勞倫斯·亞振茲(LAWRENCE ARGENT)創作而成,並取名為「I AM HERE」(中文譯名:《我在這裡》)[百度百科]。


在最後第二天的行程中,我們回到春熙路閒逛時,安排到頂樓看熊貓的正面照。

在太古里逛到下午四點多,搭出租車回到飯店,這是進門口看到的庭院:

這是到房間的中庭:

房間有挑高的樓中樓,樓上有一個可以泡茶的小空間。

從樓中樓往下看的房間布置。

我們的住宿費用包含兩人份下午茶,五點多到喝茶的地方喝茶吃甜點。

吃完甜點喝完茶,天還很亮,到附近走走。這一區是舊郵局。在舊郵局對面改造一個熊貓郵局,可以蓋戳章、販賣各樣式的明信片等,當作一個景點:

這條街稱作「暑襪北一街」,附近有一家足浴店,名為「金足印象」,我們就去哪裡刮耳、推背、洗腳。洗完一看已經八點半了,趕在九點前,Maggie 去美容院洗頭。

洗完頭,對面有家名為「小院冒菜」的店,賣的是麻辣燙的東西,肉類都是論兩賣的。我跟 Maggie 點了一碗嚐嚐口味,如老闆娘說的,他們的食材是有口碑的,很多老客戶會光顧。吃完後,回飯店準備休息,結束這充實的一天。

Post a Comment

較新的 較舊